欢迎访问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官方网站!   始于创新  止于至善

主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华交榜样 | 她,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作者:       发布者:赵娟

日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拟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591个、全国模范教师717名、全国优秀教师895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80名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99名。

我校土木工程教研创新团队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刘燕德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石钰锋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刘燕德教授的教育故事。


 刘燕德,女,汉族,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泰和人,国家级人才。她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教书育人为初心,把思政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34年如一日潜心教学与科研,坚持把教学放在科研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刻在大地里,用科技创新助推精准扶贫和赋能乡村振兴,她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品质光电分选装备,打通了果蔬品质智能分选“一公里”,在全国20多个果蔬主产区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填补了果蔬品质无损检测与智能分选装备的空白。她将课堂从传统教室搬到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创新了具有特色的“一体两翼三师四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典型模范。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西省高校金牌研究生导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

                                                                                                    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回报红土情

 她出生在井冈山下,成长在革命老区,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校办企业从基层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一干就是八年,企业面临倒闭,她克服年龄、工作和家庭三重压力,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三年后凭顽强毅力和坚强意志,一鼓作气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先后获首个农业工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首个浙江大学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学金、浙江大学“十大学术之星”和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等诸多学术荣誉,博士毕业时导师劝她携家人留下,她怀着对赣鄱红土地的深深眷恋,放弃浙江大学工作机会选择了返回家乡,期间还有国内著名高校向她抛出橄榄枝且高薪聘请,她都一一婉言谢绝,“我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割舍不下。”秉持着这样的初心,肩负着回报赣鄱的使命,她扎根红土地,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的老家江西泰和有一宝”“这是我的家乡江西泰和、乌鸡故乡,为我的家乡点个赞”......翻开刘燕德教授的朋友圈,也有她对家乡、对赣鄱乡村振兴农产品不遗余力的推介与美赞,感受到的是她对这片红土地的款款深情。

生于斯、长于斯,她也始终不忘奉献服务于斯。刘燕德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品质光电分选装备,研发的果蔬品质光电分选装备,打破国外产品市场垄断,替代进口设备,实现了我国果蔬智选装备从0到1的突破,在全国20多个果蔬主产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她率先带头制定的果蔬品质智能分选装备技术标准体系,填补了果蔬品质无损检测与智能分级装备标准的空白,在赣鄱大地展现了华交新时代新征程铁人娘子军的巾帼担当和巾帼力量。


潜心立德树人,甘做学生引路人


作为一名本科和研究生导师,她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严谨与宽松相结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她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除了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学第一堂课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科研之路外,刘燕德教授亲自带着本科生和研究生一一走到实验室的仪器前讲解,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还要和每一个进团队的研究生面谈交流,耐心掌握学生本科所做科研基础和背景,了解研究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读研究生的目的和今后打算,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制定个人三年培养计划。

几十年来,刘燕德教授一直以实验室和办公室为家,以便随时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与科研实验中,及时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与她指导的学生在一起实验,一起操作仪器和在现场一线指导,对学生们提出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等方面的合理要求她总是无条件满足。

她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赠送本科生亲自签名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笔记本,告诫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激励他们养成课堂及时做笔记的良好习惯。通过加入所带本科生班的QQ群和微信群,及时了解和掌握本科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时常以自己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经历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科研潜力。尽管很忙,但她总是想法设法挤出时间,让远离家乡的学生去她家里吃上一顿她亲手做的家常饭。“毕业这么多年,我还是忘不了刘老师家里的饭菜香。”曾为刘老师学生、如今已成为刘老师同事的机电学院教师胡军说。

学习上,她严格要求、亦师亦友;生活中,笑容可掬,乐观开朗,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同事眼中她是一位勤奋、创新和顽强的巾帼铁娘子,朋友眼中,她是一位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好姐妹,在学生眼中,她是积极向上,和蔼可亲的“刘妈妈”。

“我会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努力当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刘燕德教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赋能乡村振兴,甘坐十几年“冷板凳”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用所学改变农村。”刘教授反哺农村的种子从小便种下了,那时的她虽然还不懂机械化、自动化这些“先进”的词,但她总梦想有一天帮助乡亲父老摆脱低效率的辛苦劳作。带着懵懂的理想,从小祖辈均在农村务农,她清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一入大学她就选择了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当她进一步了解到农业机械对提高农民劳动效率的重要作用时,更加坚定了扎根此领域,立志科技报国,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现状的决心。

 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却“大而不强”,其中果蔬智能分选装备落后就是原因之一。刘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装备是行业的源泉,我国果蔬品质分选装备却长期被国外垄断,作为此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始终怀有为国铸器的理想,那就是研发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品质分选装备。”刘教授说,“我希望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

 理想“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时,国内也刚刚开始相关方面的科研,国外又进行技术封锁,刘教授在质疑声、技术难题、人才队伍匮乏等诸多困境下,坚持坐科研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多年。“我一边从机理方法和基础理论开始探索,一边构建实验条件和购置实验设备,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和千万次的失败教训总结。”2002年攻读博士期间迎来了转机,刘教授经过多次实验认证和调研对比,拥有了第一台近红外光谱仪,借此她开启了水果糖酸度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的博士研究阶段,从此刘教授与近红外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每天都是成了实验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工作状态。2009年校级光机电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成立,刘教授开始有了自己的团队,团队厚积薄发,潜心钻研,形成了属于团队的四于方针:“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我国第一代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智能化分选装备也随之诞生。“求学期间,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算法和仪器工程等学科交叉知识也是我的必修课,随着科研时间的投入越长,我发现我深爱果蔬智能光电装备,我要坚守最初想改变农村的梦想。”刘教授说。

“人生最好的姿态就是努力积极向上。”历经34年,她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品质光电智能分选装备,打通了果蔬品质智能分选关键“一公里”,解决了困扰水果产业的赣南脐橙、上饶马家柚等柑橘类方面的分选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绘就江西数字农业瑰丽画卷,推动农民共同富裕,一批实用好用能用的国产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农机装备生根、开花并结果在广大的美丽乡村中,支撑江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

 当前,刘燕德教授围绕果蔬产业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探索适合于田间地头产地的低成本、简单化和模块化的移动式分选设备新增长点,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持续为果蔬的提质增效和产业振兴贡献个人智慧和力量。

燕鸣啾啾勤劳作,德煦熙熙忙教育。祝愿刘燕德教授在自己热爱的教育领域深耕细作,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