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交通智能运维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后备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与人才培养,实验室现面向校内人员设立2025年度自主研究课题基金。
一、主要资助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一)方向一:机器人手和抓手的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建模与设计
使用 Denavit–Hartenberg 参数、闭式方程或其他解析方法,构建运动学模型,构建执行机构输入与抓手指端轨迹的映射关系;基于力闭合理论与接触力学开展静力分析,预测载荷分布、摩擦稳定性及接触面局部变形;推导拉格朗日与牛顿–欧拉方程,分析运动过程中的惯性、阻尼及非线性摩擦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目标算法和梯度调优等优化方法,优化抓手几何形状、材料选型和驱动方案,最大化抓取可靠性、顺应性和能效;通过仿真与严格的实验原型验证,确保所有理论模型与优化设计的准确性、鲁棒性和广泛适用性。
(二)方向二:基于先进的运动学、静力学与动力学建模,开创性设计多场景适用的新型机器人本体与机械臂
运用 Denavit–Hartenberg 参数法与螺旋轴理论构建精确模型,表征关节运动与末端执行器在全工作空间中的位姿映射关系;采用能量法与刚度映射技术开展静力分析,预测不同载荷和接触情况下的承载能力、结构顺应性及变形;建立含阻尼修正项与非线摩擦特性的拉格朗日/牛顿-欧拉方程,解析机械臂高速运动瞬态响应特性并确保运动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引入多目标进化算法与梯度求解器等优化策略,同时优化连杆几何、材料分布和驱动器布局,以实现最佳刚度-重量比、最低能耗和精准轨迹跟踪;通过高保真仿真与全尺寸机械臂及机身原型的严格实验验证,确认模型与优化设计在性能、鲁棒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有效性。
(三)方向三:机器人手臂与抓取的创新路径规划、控制及传感视觉系统集成研发
构建先进的路径规划算法,融合采样法与轨迹优化技术,实现多关节机械臂与抓取器协同运动的无碰撞时优控制;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与阻抗/导纳控制,确保在变化载荷与外部干扰下的柔顺交互与鲁棒轨迹跟踪;集成视觉相机、力/力矩传感器、触觉阵列与关节编码器,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等技术,集成统一的传感融合框架,以实现实时环境感知、接触感知操作及高保真力反馈控制。所有算法与硬件方案均须在 ROS/Gazebo 仿真和物理原型上进行严格验证,量化评估路径精度、力调节性能、响应速度和安全裕度等关键指标。建立一套全面提升工业与服务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自主性、精度与适应性的完整方法体系。
(四)方向四:机器人先进移动底盘的横-纵-垂集成控制系统研发
设计先进的机器人移动底盘执行器集成架构,开发能搭载任务一和任务二开发的机器人手抓、机械臂等机械结构的移动地盘本体;设计先进的机器人移动底盘通信架构,制定面向工程应用的接口协议,能匹配融合任务三开发的路径规划、控制及传感视觉集成系统,设计执行器抗饱和控制策略,确保在执行器饱和非线性干扰下,机器人先进移动底盘横、纵、垂等维度的稳定;所有算法与硬件方案均须在Matlab/CarSim或者Matlab/TruckSim仿真和物理原型上进行严格验证,量化评估执行器集成、通信架构、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建立一套面向农业、医疗、物流、运维等场景需要的机器人先进移动底盘的横-纵-垂集成控制方法体系。
二、资助期限与金额
(一)资助期限
3年。
(二)资助金额
40万。
三、申报条件与任务要求
(一)申报条件
申请者具备机器人学领域的扎实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高度的科研热情与合作意愿,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优先。
(二)任务要求
1.申请者作为副导师协助指导至少 6 名硕士研究生,每年1-2名,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方向一致。
2.申请者按要求至少发表2 篇 JCR Q1 区论文。
3.申请者累计参与 3 项重点项目申报书撰写(项目获批后可获得额外经费奖励)。
四、项目遴选方式
实验室将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遴选项目。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涂老师,杨老师
联系电话:13576977079、1877081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