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官方网站!   始于创新  止于至善

主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欢迎全国优秀学子报考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作者:学院党政办公室       发布者:



01 学院介绍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始建于1979年,原为机电工程系,伴随学院发展壮大,由系变院,几经更改,于2016年5月为突出学校“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的办学特色,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7个系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各1个。学院目前设有6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第一批本科特色/品牌专业,五星级专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五星级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四星级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四星级专业,是江西省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首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

学院党委坚持将党建思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火车头”党建提升工程,倾力打造“机电红齿轮”党建品牌,教工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实现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学院先后获得了“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铁路青年岗位能手”等国家及行业先进典型 10 余人次,还荣获“新时代赣鄱先锋”、“新时代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全省最美辅导员”、“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省级荣誉称号。先后涌出一批优秀学生典型,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茅以升铁道教育希望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等国家级荣誉;龚全珍式向上向善好青年、青年五四奖章提名、青年志愿服务优秀个人等省级荣誉。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点建设,已经构建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仪器仪表工程等4个专业学位招生类别,具有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以及“电子信息”招生培养博士研究生资格。

机械工程学科是我校最早成立的优势学科,2006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24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晋级C+;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40%,省内排名第一。学科已形成了一支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省级优势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重点围绕交通装备设计、制造、检测及运维全链条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02 专业概况

机械工程学科是我校最早成立的优势学科,2006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24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晋级C+;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40%,省内排名第一。学科已形成了一支以国家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省级优势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重点围绕交通装备设计、制造、检测及运维全链条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江西省“十四五”一流专业(特色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

1.专业概况

本专业创办于1979年(原专业名称: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1981年开始招生。近年来,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实行一本招生,现每届招生180人。是学校办学最早、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

2.学科专业实力

2002年获评江西省品牌专业;

2008年获评江西省特色专业;

2011年获批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2012年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2013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016年江西省首次专业综合评价第二名;

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2022年江西省五星级专业,省高水平教学团队,省十四五一流特色专业。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机械专业基础知识、适应机械行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轨道交通及其它相关行业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运维等相关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以“机械+交通”为特色,以工程教育为理念,面向机械和交通重点发展领域培养人才,在省内独具特色,就业率高,发展前景好。

4.核心课程

对本专业而言,学生需掌握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力学、材料科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自动化控制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及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等;同时,还需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等现代工程技术知识。

5.实践教学

本专业开设有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生产实习、素质拓展等实践教学,用于培养学生核心工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6.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87%)。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7人(73.9%)。专业拥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1人、江西省高层次海外人才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省新时代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1人、省新时代赣鄱先锋·群众身边好党员1人和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本专业一流国家级课程2项,省级一流课程9项,近5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指导学生连年斩获挑战杯互联网+各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具备丰厚的教研土壤。

7.就业方向及重点就业单位

毕业生就业率高,近5年平均就业去向落实率在95%以上。就业领域广泛,主要在国企,大部分在校内招聘会上签约:

1)铁路和城轨等相关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铁路局下属车辆段、机务段、工务段、车务段、动车段和科研所等;

中车公司的机车厂、车辆厂、轨道交通装备公司和机车、车辆配套、配件生产企业等;

中铁工程局和建筑公司等;

地铁。

2)汽车、工程机械及其零配件制造企业,从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3)继续深造,达到25%以上。如果你怀有从事机械与轨道交通相关工作的梦想,想在机械与交通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热情不被辜负,全力施展抱负,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欢迎您报考。


车辆工程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江西省“十三五”一流专业(特色专业)、江西省五星专业)

1.专业概况

本专业2009年创办,2010年开始招生。近年来,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实行一本招生,现每届招生240人。是与学校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办学定位高度一致的特色专业之一。

2.学科专业实力

2011年获批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2012年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2013年获评江西省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

2016年江西省首次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

2019年获批江西十三五一流特色专业,同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0年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

2022年江西省第二次综合评价第一名,省五星级专业。

2022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3.培养目标

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铁路大行业为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车辆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在车辆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务实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以轨道交通为特色,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为理念,面向铁道车辆领域培养人才,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就业率高,发展前景好。

4.核心课程

专业设有铁道车辆、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三个方向,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有:包括数学、力学、材料科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等;

铁道车辆方向核心专业课程主要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车辆测试技术、车辆制造技术、车辆构造与原理、电力牵引控制系统、车辆动力学、列车制动、铁道车辆智能运维技术;

动车组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车辆测试技术、车辆制造技术、车辆构造与原理A、电力牵引控制系统、车辆动力学、动车组制动系统、动车组智能运维技术;

城市轨道车辆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车辆测试技术、车辆制造技术、城市轨道车辆构造与原理、城市轨道车辆强度及动力学、城市轨道车辆牵引传动系统、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城市轨道车辆智能运维技术;

同时,还需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工程技术知识。

5.实践教学

本专业开设有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生产实习、素质拓展等实践教学,用于培养学生核心工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6.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名,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英才1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名,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江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名、省高水平教学团队1个。

专业教师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主持省级一流课程3项,近5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多项,指导学生连年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各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多项。

7.就业方向及重点就业单位

毕业生就业率高,近5年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领域广泛,主要在铁路和城轨等相关行业国企从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大部分在校内招聘会上签约,就业单位包括:

(1)铁路局下属车辆段、动车段、机务段和科研所等;

(2)中车公司的机车厂、车辆厂、轨道交通装备公司和机车、车辆配套、配件生产企业等;

(3)地铁;

(4)中铁工程局等。

(5)继续深造,平均升学率达到30%。


测控技术与仪器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专业概况

本专业源于本校1988年开办的服务于铁路行业的安全工程、设备工程与管理两个专业,以及上世纪末成立的检测技术与智能诊断研究所,专业整合后申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于2002年正式招生。现每届招生60人,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大都实行一本招生。

2.学科专业实力

2021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四星级专业;

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4年获批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3.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轨道交通领域,培养适应未来交通科技发展与进步,具备扎实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测量、控制、仪器设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立足江西、服务全国,具有测量控制技术集成和仪器综合设计与应用能力,能在轨道交通等行业从事测量与控制、健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依托轨道交通行业背景,在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交通装备无损检测等方向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4.核心课程

信号与系统、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测控电路与装置、动车组装备、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网络化测控技术、测控仪器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等。

5.实践教学

本专业开设有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精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微电子设计、虚拟仪器设计、《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专业应用能力综合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含实习)(F)、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素质拓展等实践教学,用于培养学生核心工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6.师资力量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部级以上学术荣誉称号的3人;2人入选了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4年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学生人次比例近60%、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20余项、申请专利(含软件著作权)30余项。

7.就业方向及重点就业单位

毕业生就业率高,近5年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就业领域广泛,主要在国企,大部分在校内招聘会上签约:

1)铁路和城轨等相关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①铁路局下属车辆段、机务段、工务段、车务段、动车段和科研所等;

②中车公司的机车厂、车辆厂、轨道交通装备公司和机车、车辆配套、配件生产企业等;

③中铁工程局等;

④地铁。

(2)仪器仪表及智能制造企业,从事感知、检测、诊断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3)继续深造,达到25%以上。

智感未来,仪器强国。如果你怀有从事轨道交通相关工作的梦想,想在智能仪器、智能感知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欢迎大家报考华东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让我们陪伴和见证你的成长。


机械电子工程

(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1.专业概况

专业前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电一体化方向,1996年开始方向招生,2005年开始专业独立招生,设立机械电子工程一个专业方向面向全国一本招生,现每届招生120人。

2.学科专业实力

2016年江西省首次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

2019年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2年获评江西省四星级专业。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适应机械行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能在机械、轨道交通等行业从事机电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以“机电+交通为特色,以工程教育为理念,面向机电和交通重点发展领域培养人才,在省内独具特色,就业率高,发展前景好。

4.核心课程

对本专业而言,学生需掌握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电工电子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传动与PLC控制。

5.实践教学

本专业开设有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生产实习、素质拓展等实践教学,用于培养学生核心工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6.师资力量

专业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以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和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学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名,48.3%具有工程背景,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含一名高级实验师),具有博士学位14人,留学经历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杰出青年人才各1人。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三年主持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科研经费总额910余万元。7.就业方向及重点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高,近5年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领域广泛,主要在国企,大部分在校内招聘会上签约:

1)铁路和城轨等相关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铁路局下属车辆段、机务段、工务段、车务段、动车段和科研所等;

中车公司的机车厂、车辆厂、轨道交通装备公司和机车、车辆配套、配件生产企业等;

中铁工程局等;

地铁。

2)仪器仪表及智能制造企业,从事感知、检测、诊断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3)继续深造,达到25%以上。

如果你怀有从事机电与轨道交通相关工作的梦想,想在机电与交通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热情不被辜负,全力施展抱负,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欢迎您报考。


智能制造工程

1.专业概况

2019年新创建,2020年开始招生。面向轨道交通及其它相关机械行业,立足江西装备制造、服务全国轨道交通,培养具有产品设计制造、控制系统集成和技术管理、良好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专业知识扎实的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实行一本招生,现每届招生120人。

2.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围绕我校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未来科技进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较扎实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自动控制、信息化、智能化等相关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产品设计制造、控制系统集成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具备综合设计、优化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在企业中能够进行结构性、系统性的优化设计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培养具有机械工程,电气控制工程,计算机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等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在省内独具特色,发展前景好。

3.核心课程

对本专业而言,学生需掌握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力学、材料科学、热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自动化控制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大数据技术基础、工业与物联网基础、人工智能基础、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等;同时,还需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等现代工程技术知识。

4.实践教学

本专业开设有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生产实习、素质拓展等实践教学,用于培养学生核心工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助理工程师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8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0人(76.9%)。专业拥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1人、江西省高层次海外人才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本专业省级一流课程2项,近5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指导学生连年斩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各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具备丰厚的教研土壤。

6.就业方向及重点就业单位

毕业生就业率高,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在93%以上。就业领域广泛,主要在国企,大部分在校内招聘会上签约:

(1)铁路和城轨等相关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2)汽车、工程机械及其零配件制造企业,从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3)继续深造,达到35%以上。

如果你对智能制造充满好奇和热情,渴望在这个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专业将是你的不二选择。我们期待你的加入,共同开创智能制造的美好未来!


新能源汽车工程

1.专业概况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于2023年申报成功(之前的名称是车辆工程(汽车方向)),2024年单独招生,是面向国家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的需求,围绕我校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未来科技进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道路交通车辆和汽车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用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汽车专业基础知识、适应汽车行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车辆、机械及其它相关行业从事车辆设计、机械制造、交通运维等相关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以“新能源汽车+智能为特色,以工程教育为理念,面向车辆重点发展领域培养人才,在省内独具特色,就业率高,发展前景好。

3.核心课程

对本专业而言,学生需掌握的学科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设计、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理论、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和车辆制造技术等;同时,还需学习动力电池基础、汽车智能网联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等现代工程技术知识。

4.实践教学

本专业开设有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生产实习、素质拓展等实践教学,用于培养学生核心工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师资力量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有11位硕士生导师,3位博士生导师。1人获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1人入选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1人获华东交通大学陈学庚院士青年科技奖、1人获2015年(首届)华东交通大学天佑新星人才称号。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余项,获江西省杰青人才项目立项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余项、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5余项,江西教育厅科技项目立项5余项,横向课题立项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 50篇以上,成果转化10余项、出版专著5部以上。指导学生获国家、省级及校级各项创新设计大赛等获得多项大奖。

6.就业方向及重点就业单位

毕业生就业率高,近5年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就业领域广泛,毕业学生受到企业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去向:

(1)升学:考取研究生(西安交大、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985或211名校);

2)知名汽车企业:江铃(新能源),江铃(股份),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广汽等从事汽车生产、设计、检修、销售等工作;

3)企事业单位(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局,东莞铁路局、南昌铁路局,昆明铁路局等从事动力设备设计、维修、检测等工作;

4)制冷及能源企业:美的,新大洲本田摩托,苏宁易购,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欣旺达有限公司,康达新能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隆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

如果你怀有从事汽车及机械行业相关工作的梦想,想在车辆及机械工程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让热情不被辜负,全力施展抱负,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欢迎您报考。


03 社会影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博导16人,教授19人,副教授29人,博士74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人、江西省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高层次海外人才7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4人、江西省赣鄱英才人选1人,江西省赣鄱俊才人选8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杰出青年)10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VR产业创新团队1个及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个。

学院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农业科技二等奖各1项,以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28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项。近5年,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总经费12000余万元,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江西省、铁道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90余项。学院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詹天佑铁道科技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和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30余项,为行业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人才培养一直是学院工作的中心任务,学院在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近5年来,学院学生荣获包括互联网+全国银奖、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励1230余项,省部级奖励400余项。

学院毕业生以其较高的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在轨道交通行业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去向落实率达55%左右。

学院将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秉承“始于创新、止于至善”的院训,团结带领全院师生争做“铁心铸忠诚、铁血报家国、铁肩担使命、铁手创大业”的新时代铁人铁军,奋力建设行业标杆、区域领先、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的特色高水平大学。


04 部分知名校友

忻群,1981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曾任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韩华1982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安徽省明堂山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兴升精密部件公司董事长。

邹淦荣1982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现任华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朱士友1982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现任广东城际铁路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清和1983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现任中车国际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刘新状1983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现任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谭顺辉,1989级设备工程与安全管理专业,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吴润华1989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现任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单勇1991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现任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05 联系方式

1.校招生办咨询群:


2.学院QQ群二维码: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0791-87046123

微信公众号:机电红齿轮

学院网址:http://me.ecjtu.edu.cn/